8月6日至9日,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《文化的力量——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》热播。学院党委迅速组织专题学习,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、“双学双融”等形式,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。
学院党委书记、副院长薛俊强指出,《文化的力量》专题片全景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实践探索,为新时代文化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在职教本科建设的重要时期,我们要努力做到。一是擎旗定向,以文化思想筑牢育人根基;二是善作善成,推动文化“活起来”“传下去”;三是培根铸魂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
“观看专题片让我更加明确了语言教学的使命。”跨文化交流教学部教师王艳华表示。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,本质是用文化滋养精神、凝聚力量,这与英语教学“以语言为桥,传文化之魂”的目标高度契合我们可以着力在创新“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”教学模式,将良渚文化、西湖故事等融入语言训练;着力在跨文化对比中凸显中华文化特色,培养学生的文化辨识力;着力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,成为具有文化自觉的国际传播者。她强调,外语教育要立足“读懂世界、讲好中国”的双向目标,让每个学生都能用专业语言能力展现文化自信。
数学基础教学部姚远表示:“专题片通过乌镇蜕变、《黑神话:悟空》诞生等36个鲜活案例,生动诠释了'八项工程'在浙江的文化实践。”良渚遗址保护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”的完成,正是“文化研究工程”的丰硕成果;钱江浪花艺术团的惠民实践则体现了“文化惠民工程”的为民情怀。这些案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:文化既是民族复兴的“根”与“魂”,也是浙江实施“八项工程”的重要成果展现。作为教师,我们要在专业教学中践行“文化育人工程”理念,让“八项工程”的文化成果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,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。
“片中展示的良渚数字化保护、乌镇互联网大会等案例,生动诠释了技术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。这对我们技术类教师有很大的启示”计算机教学部董峻玮表示。教师们深受启发,将在教学中积极讨论三个结合:将编程教学与传统纹样设计相结合,让代码传承文化基因;将AI伦理教育与科技人文相结合,培养有技术更有操守的数字工匠;将软件开发与非遗保护相结合,引导学生用技术守护文化根脉。让每个学生在掌握硬核技能的同时,都能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的数字时代建设者。
“专题片让我深刻认识到,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精神命脉,更是教育工作的根基。”人文艺术教学部教师吴少平表示。从黄酒技艺传承到网文新业态发展,无不彰显文化教育的深远影响;“杭州西湖文化景观”被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启示我们,文化是培育学生自信的重要载体。文化不仅是“发展的‘附加题’”,更是“破解成长烦恼的‘金钥匙’”,它滋养着民族的精神根脉,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。既为专业教学注入灵魂,又为学生成长奠定精神根基。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的老师,我深感责任重大,要深入挖掘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髓,将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的家国情怀等传统文化精华融入课堂教学,让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感悟文化魅力、筑牢精神根基,实现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。(作者:汤荣 审核:管茂发、薛俊强 编辑:汤荣)